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调研

文莱石油天然气工业现状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一、基本情况


  文莱达鲁萨兰国位于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北部,天然气和石油是文莱的两大经济支柱,文莱以“东方石油小王国”著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文莱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拥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文莱每天出产原油20万桶,其中出口石油量达到19万桶左右,是东南亚地区第四大产油国,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其二是文莱是亚洲第三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气出口国;其三是文莱位于连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海峡附近。


  文莱探明原油储量为13.5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907.7亿立方米(Oil & Gas Journal, 2003a),2003年石油产量平均为19.6万桶/天,其中17万桶/天是低硫原油,另外还有2.6万桶/天的天然气液体产品。


  文莱的石油生产始于1929年,当时在文莱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陆上油田----Seria油田。1950年,该油田的石油产量稳定在11.5万桶/天(目前已减少至2.7万桶/天)。文莱石油产量的峰值出现在1979年,约为24万桶/天,但文莱政府为了延长油田的开采寿命和提高石油开采率,减少了石油产量。2000年以来,文莱日产原油稳定在20万桶左右,日产天然气达到3000多立方米。其生产石油的95%以上、天然气的85%以上用于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是其经济的两大支柱,也是其出口创汇的最主要来源。近几年来,其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40%,石油天然气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0%左右。(见表1、表2)


    




  文莱的石油工业完全受文莱壳牌石油公司(BSP)控制。BSP在文莱有11个油田,共有约772口油井,其中9个为海上油田,包括Champion油田(约占文莱石油储量的40%,石油产量为5万桶/天)、Southwest Ampa油田(文莱最老的油田,拥有文莱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一半以上)、Fairley油田、Fairley-Baram油田、Gannet油田、Magpie油田(自1977年开始生产,当前产量为1万桶/天)和Iron Duke油田;同时还有两个陆上油田:Rasau油田和Seria-Tali油田。此外,BSP还有一个油田正处于开发之中,这个叫Egret的油田将在2006年投入生产,并将在未来15-20年内生产大约3000万桶石油。2002年文莱石油消费国包括泰国 (27.3%), 澳大利亚(17.3%), 韩国 (16.1%), 中国 (12.5%), 日本(12.2%), 和印尼、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Petroleum Unit, 2003)。2003年起印度也开始进口文莱石油。




  下游炼制业


  文莱只有唯一的炼油厂,由BSP公司拥有,由BLNG经营,该炼厂的处理能力为8600桶/天。大约有5000桶—6000桶/天的炼油产品用于国内消费,主要产品包括汽油、润滑油、航空汽油、沥青和瓶装气。


  天然气工业


  2002年文莱共生产约366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其中BSP生产的天然气占90%,剩余10%的天然气由道达尔公司生产。


  文莱在1972年时就成为亚洲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LNG生产国和东南亚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国。当前,文莱LNG的主要出口国是日本,约占据85%,文莱与日本于1993年签订了为期20年的LNG出口合同;其次是韩国,约占11%。由壳牌(25%)、三菱(25%)和文莱政府(50%)三方组建的文莱LNG(BLNG)合资公司在公司下属的Lumut LNG工厂生产LNG。该工厂每年生产3300亿立方英尺LNG(约700万吨)。BLNG正在实施扩大生产能力的方案,计划到2008年前在其现有的5条生产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1940亿立方英尺/年的LNG生产线。


  除了出口外,文莱还计划使用天然气来发展石化产业和能源产业。文莱政府已与美国铝生产商Alcoa公司在2003年9月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在文莱新工业园新建一座投资达15亿美元的铝熔炼厂。2004年又相继签订了建设以以天然气作为原料的化肥厂和甲醇厂的备忘录。作为这些工厂的配套工程,还将建设一座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站。



  二、经营公司及情况


  文莱石油天然气领域共有四个主要公司,它们分别是文莱壳牌石油公司(Brunei Shell Petroleum Sdn Bhd (BSP))、文莱液化天然气公司( Brunei Liquefied Natural Gas Sdn Bhd (BLNG))、道达尔公司(Total)和壳牌深海(婆罗)公司(Shell Deepwater Borneo Ltd).


  BSP是壳牌集团和文莱政府以50:50组建的合资企业,多年来一直是该国唯一的石油生产商,并运营着文莱唯一的炼油厂。不过近年来,文莱的石油部门已开始向其他投资者开放。在2002年初,以法国道达尔公司为首的国际财团被文莱政府授予了文莱深水区块J的勘探许可证,道达尔公司作为该区块的作业者拥有60%的股权,澳大利亚的BHP Billiton石油公司拥有25%的股权,Amerada Hess公司拥有剩余15%的股权。


  目前主要有如下外国集团进入文莱并获得在文莱勘探和开采油气的权利。


  1、荷兰壳牌集团。最早进入文莱的公司。该集团与文莱政府共同成立了四家合资公司,即:


  (1)文莱壳牌石油公司(BSP)。该公司拥有文莱近万平方公里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权、原油的精炼和销售权。该公司还拥有文来唯一的一家小型炼油厂。


  (2)文莱壳牌销售公司(BSM)。负责石油产品在文莱境内的销售,包括汽油、柴油、润滑剂、沥青、液化石油气等。还负责润滑剂、化学品、沥青的进口。


  (3)文莱壳牌油轮公司(BST)。拥有8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负责运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的天然气。


  (4)文莱液化天然气公司(BLNG)。它从文莱壳牌石油公司和TotalFinaElf E & P Borneo B.V公司购买天然气,进行液化加工。2003年12月文莱政府与文莱壳牌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文莱壳牌公司的陆地石油开采以及第一和第二大陆架石油开采权协议延长至2022年底。




  2、道达尔公司(TotalFinaElf E & P Borneo B.V)。1986年开始在文莱经营,1989年与文莱签署包括393平方公里的岸外B区块石油开采协议。B区块所占权益37.5%,另外35%由壳牌深海(婆罗)公司拥有,文莱政府占27.5%。1999年商业化开采成功,所产原油和天然气,售给文莱壳牌石油公司和文莱液化天然气公司加工。


2002年初,以道达尔公司为首的国际财团被文莱政府授予了文莱深水J区块的勘探许可证,道达尔公司作为该区块的作业者拥有60%的股权,澳大利亚的BHP Billiton石油公司拥有25%的股权,Amerada Hess公司拥有剩余15%的股权。


  3、壳牌深海(婆罗)公司。2002年壳牌国际的分公司壳牌海外集团以超过10亿美元的价格购下壳牌深海(婆罗)公司(以前称佛莱彻挑战公司Fletcher Challenge)。这一并购将壳牌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文莱的油气运营整合起来。它与Unocal(26.95%)和文莱政府(46.10%)建立的合资公司共同开发A区块(Bendehara Selatan油田) 和 C、D区块 (Laksamana Utara油田 and East Egret油田) ,它拥有26.95%股份。



  三、中文石油贸易情况


  从八十年代我国就从文莱进口少量石油。2000年达到28万吨,金额达6135万美元。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2000年中石化公司与BSP签署《钱皮恩石油协议》,2001年进口金额1.475亿美元;2002年更达2.42亿美元,2003年达到3.12亿美元(约100万吨)。2003年10月中石油公司与BSP也签署了采购原油协议。



  四、文莱与马来西亚争端


  对文莱石油工业来说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与邻国马来西亚解决领土领海争端,包括婆罗洲沿海的深水J和K区块。2001年文莱就其5000平方公里海域勘探开采权进行招标,包括两个区块J和K,离陆地80公里,并向外延伸100公里。道达尔公司和壳牌公司分别组成财团参与投标并分别获得J区块和K区块。2003年4月,马来西亚的海军巡逻艇驱逐了道达尔的勘探船,2003年6月,道达尔宣布暂停在J区块的勘探工作。同时美国的墨菲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近来发现了一个储量为4亿到7亿桶的大油田----Kikeh油田,该油田与区块J重合,占文莱声称拥有主权的海上区域的一半。文莱政府声称J区块和K区块完全位于其专有经济区域(EEZ)内。由于越来越多的现有油田产量正在逐渐下降,J和K区块将成为文莱维持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这两个区块,文莱可能很快会失出其赖以生存的油气资源。


  两国已就解决争议进行过多次协商,但一直未达成任何协议。马来西亚官方已提议与文莱有争议的领土设立合作开发区域,但这需要文莱政府重新与壳牌、康菲和三菱签订区块K的勘探合同。2004年3月,壳牌马来西亚公司宣布在与文莱有争议的海域附近又有新的油气发现,这迫使文莱政府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2004年12月)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