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賴清德推動軍隊「台獨化」 對決北京「甕中捉鱉」︱張鈞凱專欄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黃埔軍校百年校慶,6月16日賴清德特別前往位於台灣高雄鳳山的陸軍軍官學校主持紀念活動,並發表致詞。作為一位「台獨工作者」,打從心底深信兩岸成為「兩國」且「互不隸屬」,就算他暗諷大陸是「假黃埔」,但早已註定這是一篇言不由衷、史觀錯亂、前後矛盾,要「中國軍隊」對抗「中國野心」的奇言怪論。

與黃埔精神、歷史背道而馳的校慶演說

一位當天參與鳳山校慶的台灣陸官校友說,賴清德的演講「中規中矩」,沒有「逾越」之處。這位校友的心得,恰恰就是今天台灣最大的問題所在,搞不清楚自我定位,更搞不清楚自己與對岸到底是什麼關係。

賴清德的致詞開頭就說,「陸軍官校成立之時,是國家危亡、國事內外交迫之際,當時走進陸官的年輕人,滿腔熱血」,「踏上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征途」。可是他與他的撰稿幕僚們,不知道或不敢說的是,1924年黃埔軍校在廣州長洲島誕生,本身就是孫中山先生主導聯俄容共、國共合作路線下的產物。

今年適逢黃埔軍校建校百年,位於高雄鳳山的陸軍官校擴大舉辦校慶活動,由賴清德親自閲兵。(台灣總統府)

而賴清德口中「走進陸官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是共產黨員,這也是他與他的撰稿幕僚們,不知道或不敢說的事情。以第一名考進黃埔一期的蔣先雲,犧牲於1927年北伐期間,他生前是蔣介石校長的愛徒,更是一位經毛澤東介紹入黨忠貞的共產黨員。

孫中山先生之所以下定決心創立黃埔軍校,其最大的初衷就是追求中國之統一,也就是賴清德致詞中提到的「東征」與「北伐」。因此,黃埔軍校具有三大歷史意義:第一,其乃一支堂堂正正的「中國軍隊」第二,其乃一支以統一中國為目標的軍隊第三,其乃一支國共合作的軍隊

而這三大要素,完全消失於賴清德宣稱「陸軍官校百歲生日快樂」的祝福之中。他提到了「國家」、提及了「國事」,但何為他所謂的「國」,恐怕其內涵早已與真正的「黃埔歷史」與「黃埔精神」背道而馳。

大談「中國威脅」,軍隊「槍口向西」

更重要的是,賴清德口口聲聲要台灣陸軍官校師生「守護台灣」,可是台灣英勇先輩的歷史,同樣消失於他的歷史論述之中。台北蘆洲人李友邦,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反抗日殖,他抱持着「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欲致力於台灣革命成功,必先致力於中國抗戰勝利」之信念,從而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二期。

1939年李友邦於浙江金華成立「台灣義勇隊」,以「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為口號,隊員均佩戴寫有「復疆」兩字的臂章。今日到廈門南普陀寺,還能看到李友邦題寫的「復疆」石刻。

廈門南普陀寺,仍留有李友邦在抗戰勝利後題刻的「復疆」兩字。(張鈞凱攝)

如果「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真心認同台灣這片土地與先民,何以李友邦如此重要的台籍黃埔校友,卻未曾出現在他的「黃埔百年」致詞內容之中?答案其實很簡單,「黃埔百年」的歷史與現實意義,賴清德或許打從心底不屑一顧,他只是身為「總統」、為了與中國大陸爭奪黃埔話語權,被動消極、不得不出席這場黃埔百年盛會。

順着這個脈絡來看,完全就能明白,為何他的致詞先是承認了延續自中國大陸廣州黃埔軍校的「百年」歷史,但通篇三分之二的重點,卻是在大談「中國威脅」,強調兩岸「兩國互不隸屬」,痛批「中國強勢崛起,破壞台海現狀,視併吞台灣、消滅中華民國為其民族大業之偉大復興」,要全體師生「槍口向西」,「勇敢承擔起守護台灣,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責大任」。

賴清德找到軍隊「台獨化」的大好契機

在黃埔百年校慶之前,許多台灣的退將、陸官校友,早已看穿了台灣執政黨「去中國化」的戲碼,因此下定決心堅持赴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紀念「百年校慶」這個歷史時刻。在他們眼中,廣州黃埔是「母校」、「祖校」──正如台灣空軍退役上將夏瀛洲所說,炒作黃埔正統的話題,「極其無聊」、「唯恐天下不亂」──歷史當然是一脈相承,有意對其「腰斬」之人,才會用「中華民國在哪裏,黃埔精神就在哪裏」這類的話術來粉飾和自慰。

這段話的背後,精準反映了台灣所謂「國軍」性質的變遷,當年蔣介石發動的「清黨」,先是讓黃埔軍隊轉變成了「黨軍」。「黨軍」經過國共內戰的失利敗退台灣後,隨着台灣政權的偏安化,在「民主化」的包裝下,進一步再轉型為所謂的「國軍」。但「國軍」終究是中國的「國民革命軍」,當其槍口只能對準中國大陸時,自然而然數十年來糾結、困惑於「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問題。

位於廣州黃浦區的黃埔軍校舊址。(VCG)

賴清德並非裝傻,他深知台軍「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疑惑,因此正好從中找到大好契機,只要他成功把軍隊「台獨化」,「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問題不再是問題;當「中國人」從「同胞」變成了「敵人」,軍隊便能義無反顧地扣下扳機。這也是他這篇「黃埔百年」致詞真正的機心所在,更是他為何執着找來與軍隊素無淵源的顧立雄擔任防長的幕後原因。

與「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對決

在中美大國博弈與地緣政治翻轉之下,既然「法理台獨」已斷無可能,如今賴清德能以其權力一償「台獨」宿願之道,就剩下了切斷與中國大陸關係臍帶的意識形態思想改造了。賴清德看來對此信心滿滿,但「黃埔」已不再是「黃埔」。

賴清德推動軍隊「台獨化」,站在其立場,固然可以破除軍隊裏的「大中國遺毒」,卻在客觀意義上,把台灣推向了更危險的邊緣。軍隊「台獨化」的做法,無疑「不再演」了,直接坐實北京針對民進黨政府批評的「以武謀獨」,等於躲在「黃埔正統」之名下,用軍隊武力對抗統一台灣的進程。

中國國防部長董軍2024年6月2日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安全峰會發表演講。(Reuters)

如此「心思」,中國大陸難道會看不出來?過去大陸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說法,通常是「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不會有絲毫遲疑,不畏懼任何對手,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不過,這套傳統說法在今(2024)年的香會上出現了微妙變化。現任防長董軍首度使用了「台獨武裝」一詞,強調「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賴清德推動軍隊「台獨化」的做法,不就是與北京眼裏的「台獨武裝」直球對決?誰是被捉的甕中之鱉,歷史可能很快會有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