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分析人士:即將就任的台灣總統賴清德面臨艱難的平衡


台灣民進黨當選總統賴清德2024年1月13日選舉勝利後舉行記者會。
台灣民進黨當選總統賴清德2024年1月13日選舉勝利後舉行記者會。

在擁有2,300萬人口、實行民主治理的島嶼台灣,當選總統賴清德將於5月20日宣誓就職,屆時他的第一個任期在艱難程度上也許將超過1996年以來當選的任何一任領導人。

分析家表示,賴清德不僅需要謹慎處理與中國的關係,還需要在美國選舉年努力維持與華盛頓的穩定關係。

自從被北京稱為台獨分離主義者的賴清德1月當選以來,中國加大了在台灣附近軍事活動和海警巡邏的規模和頻率。北京還在4月在台灣離島金門和馬祖附近開闢了新的民航線路,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是試圖重新定義台灣海峽的長期現狀。

這些努力被廣泛視為中國對台灣施壓的一部份。不過,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高級中國事務分析師蕭嫣然(Amanda Hsiao)表示,與中國軍隊在2022年和2023年在台灣島附近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不同,北京最近的行動相比之下“安靜得多”。

她說,中國試圖“呈現出尋求和平統一的形象,不想被視為挑釁者”。

中國將台灣視為其領土的一部份,並多次誓言要統一台灣,必要時將使用武力。

美國軍方和情報官員公開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設定中國軍隊到2027年 - 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100週年 - 以前製定好攻入台灣的計劃,這正逢賴清德擔任總統期間。

一些台灣專家表示,雖然賴清德政府應該意識到2027年的重要性,但他們不應該圍繞這個時段來安排台灣的防禦準備。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Li Da-Jung)表示:“2027年不應該被視為中國入侵台灣的必然年份,因為北京的謀算涉及許多因素,包括台灣海峽兩岸的動態。”

促進交流

自2016年支持台灣主權的民進黨執政以來,中國切斷了所有官方交流,並加大了對台灣的壓力。北京還表示,它願意透過取消一些旅行限制並接待親中國的在野黨國民黨的多個代表團來增加與台北的交流。

蕭嫣然表示,增加與台灣親中勢力的交流“將成為中國近期的一個主要焦點”。

賴清德則表示,他致力於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並願意在尊嚴和平等的基礎上與北京接觸。

他在本週於2024年哥本哈根民主峰會上預先錄製的演講中表示,“我們不排除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尊嚴且不預設前提的前提下與中國展開對話。”

中國提出願意重新開放兩岸交流,特別是恢復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團體旅遊,這對台灣新政府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蕭嫣然表示:“賴清德政府可以將團體旅遊的回歸視為其任期內的早期成功,這將是向國際夥伴表明他們正在負責任地處理與北京的關係的有效方式。”

不過,她補充說,賴清德政府也應該注意接受北京方面的提議的潛在成本。

蕭嫣然對美國之音(VOA)表示:“團體旅遊的回歸可能會產生對中國的一些依賴,下次北京方面對雙方關係不滿時就可以利用這種依賴。”

目前,她認為中國政府將試圖“施壓”美國和台灣在野黨,讓台灣新政府“走上更溫和的道路”。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將成為其政府對中國政策的“關鍵指標”。 “他如何談論和定義兩岸關係將具有重要意義,” 蕭嫣然告訴美國之音。華盛頓本星期宣佈,他們將派出一個非官方代表團 - 其中包括兩名前美國高級官員和一名學者 - 參加就職典禮。

美台關係的連續性

儘管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局勢可能仍會保持高度緊張,但一些專家表示,在台灣新政府的領導下,美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將基本保持不變,因為雙邊關係在蔡英文任期內達到了新的穩定水平。

“我們對美台關係的許多期待,無論是重要的雙邊貿易協定還是更強勁的防禦性軍售,都依賴於蔡英文和台灣前幾屆政府奠定的基礎,”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者南樂(Lev Nachman)說。

然而,儘管台灣新政府對美國的政策方向是可預測的,但南樂表示,11月份的美國總統大選 - 很可能是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和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之間的再次對決-可能會為台北與華盛頓之間的關係增添不確定性。

他在視訊訪談中對美國之音表示:“拜登所代表的是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這在世界的這個地區很重要,因為台海雙方都是在不完全知曉對方會有何舉動方面的情況下打交道
。” 他補充說,特朗普當選總統“會帶來不確定性、資訊不完善以及美國的非務實態度,這將是台灣和整個(印太)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

淡江大學的李大中表示,賴清德政府應盡快開始與特朗普的顧問接觸。

他對美國之音表示:“台灣即將上任的政府應與特朗普的顧問保持密切溝通,並在雙邊交談中強調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外交關係多元化的努力

儘管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在台灣的外交政策議程中佔據主導地位,但台灣在蔡英文第二任期內增加了與歐洲國家的外交接觸。

“(過去四年)歐盟和台灣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強某些領域的合作,同時考慮到潛在的局限性,”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歐盟與台灣關係專家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 在視訊訪談中告訴美國之音。

自2020年以來,台灣深化了與一些中東歐國家的經濟交流。 2021年,台灣在立陶宛以“台灣” 為名 - 而不是島上的正式名稱「中華民國」或常用的“台北” - 設立了貿易辦公室。此後,它與立陶宛、捷克共和國等國簽署了多項雙邊技術合作的協議。

此外,台灣近年來多次接待立陶宛和捷克共和國的高級議會代表團。馮儒莎和南樂都表示,雖然這些訪問有助於增進台灣與一些歐洲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利益,但賴清德領導的新政府應重點關注為這些新提升的關係增添實質內容。

南樂對美國之音表示,賴清德政府“需要以務實的態度來接觸這些新盟友,在貿易方面尋求重要聯盟或(增加)交流”。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