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校果】华中高二生从跨学科视角探索金门人文

发布会圆满落幕,金门会馆代表和师生来张大合影,留下珍贵的画面和美好的记忆。(华侨中学简亦萱摄)

字体大小:

5月6日,华侨中学一群高二学生在母语双周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主跨学科研习成果发布会。华中副校长陈国良在致辞时,勉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文化自觉和全球视野,提升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真正做到“纵向深耕、横向移植”,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主宾金门会馆方耀明主席(左起)颁发“参加证书”给第四组组长孔艺全、组员杨硕和吴坤桦。(华侨中学简亦萱摄)

与金门会馆合作展开研究

早在2023年3月,20名来自双文化课程、语文特选课程和翻译课程的学生,共同组成六个小组,以金门为研究对象,从史地、社会、经济、教育、文学、政治等跨学科视角,联手展开为期一年的探索研究。

在导师梁勇博士和陈美玲博士的指导下,各组参访了金门会馆,聆听学者的专题讲座;到三龙路、文达街和金门园等地做田野调查,一窥金门先贤在狮城的拼搏历程;访问台湾和本地作家以了解金门战地文学和文学里的金门。亲身体验加上文献梳理,让学生对金门的了解更深一层,并最终决定以视频的形式来总结个别小组丰硕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从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视角,分析金门的战略位置及其在近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金门在闽南文化、海岛文化的基础上,如何融入南洋文化与战地文化,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使金门文化独具特色。

金门社群对本地教育的贡献

第二组则从社会的视角考察金门人过番及其奋斗史。金门人经历四次下南洋的移民潮,他们以血缘、地缘、神缘、业缘等为纽带,胼手胝足,并成立金门会馆。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金门人在新加坡迅速崛起,涌现像林金山、黄祖耀、郑安仑等华社翘楚。

第三组以华侨中学为切入点,考察金门社群对新加坡教育的贡献。华中第10任校长薛永黍开明治校,被誉为“华中的蔡元培”。第11任校长郑安仑则是在社会变革转型时代,引领华中走向辉煌的领航者。金门前哲时贤为华中出钱出力,而华中也将一批批金门子弟培养成栋梁之才。

做“金门与华中”的小组在查找资料时,发现金门侨领黄肖岩一家五代都在华中接受教育,这份百年情缘折射出金门人对母族文化的坚守。(截取自视频)

第四组由语文特选课程学生组成,重点探讨文学中的金门。通过介绍本地金门籍作家寒川和李宁强,让人深切感受他们文字里的原乡情愫。赏析二人描述金门的作品,看到这些点滴的、个人的、家族式的小故事,如何汇整成口述式、史诗般的大历史,为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高中母语部主任方伟成(右起)感谢作家李宁强、寒川及金门会馆文教部主任许振义博士对本次学术活动的支持。(华侨中学简亦萱摄)

第五组探讨的也是文学课题,为了剖析金门的战地文学,组员和台湾战地文学代表作家吴钧尧在线上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了解到这类题材的书写,不仅记录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苦痛,也展现了金门在战争中艰难追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六组则从地缘政治入手,分析金门在当今台海政治、经济的角力中,在中美博弈的地缘政治夹缝里,如何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视频让观众看到金门既是两岸之间的冲突前沿,也可能成为和平发展的桥梁纽带。

难得的学习体验

跨学科研习小组主席郭嬣萱(18岁)说:“我从一知半解到清楚认识金门社群及他们对国家建设的贡献,非常感谢金门会馆的鼎力支持,这是一次超难得的学习体验。”

另一名主席蔡昀轩(18岁)则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领导团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时间管理、合理明确的分工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