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跳去內容

時態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句句子講緊嗰件事,係而家發生,抑或係喺過去(前一日或者十年前)發生嘅呢?

時態英文tense,近似粵拼ten1 si2),學術上又有叫語言時制[1]:2.3,係有關文法嘅一個概念,指一隻語言文法範疇方式表示一句語句講緊嘅事件發生喺乜嘢時間,喺過去現在抑或係未來?當中文法範疇方式意思係話(簡單講)隻語言表達呢啲資訊嗰陣,並唔係齋靠「加多幾隻字詞落語句度」嘅。舉個具體啲嘅例子,英文就有時態呢家嘢,啲動詞要視乎「動詞指緊嘅事發生喺過去定現在」而變樣,例句[2][3]

I drink the tea .
代名詞 動詞(現在式 指定冠詞 名詞
飲(而家發生) 嗰杯 / 嗰啲
I drank the tea .
代名詞 動詞(過去式 指定冠詞 名詞
飲(過去發生) 嗰杯 / 嗰啲

——留意 drink(動詞噉解)變咗樣,做過去式嘅 drank(意思一樣,不過嘅動作係喺過去發生嘅)。同英文等嘅歐洲語言比起嚟,好似粵語噉嘅漢語就傾向冇咩時態可言。用粵語做例,粵語表達「件事係幾時發生嘅」呢一項資訊嗰時,字詞唔會變樣,但係可以喺語句入便加多啲字詞,例句:

「我去飲茶。」呢句嘢可以變成
「我尋日去飲茶。」
「我之前去飲茶。」

等等。當中去飲茶粵拼heoi3 jam2 caa4)無論發生喺過去定現在,隻字詞都唔會變樣[註 1]

喺廿一世紀初嘅世界,時態呢家嘢好常見,多個唔同語系嘅語言都會有時態呢種文法範疇——由印歐語言(成員包括英文、德文法文波斯話以及係印地話等)至日文都有時態。除此之外,某啲漢語亦都被指係有時態,或者係有一啲類似時態嘅嘢。

基本概念[編輯]

時態有時會畀人界定為「一隻語言點樣表達一件事幾時發生」,但係呢個定義含糊——絕大多數語言都實有方法表達一件事係發生喺過去定現在嘅,但係粵語表達呢種資訊嘅方法明顯同(例如)英文或者日文嘅有異。而 2024 年嘅不列顛百科全書就係噉嚟形容時態呢個概念嘅[4]

文法上講嘅時態(係)一種動詞範疇[e 1],會釐清「敘述緊嘅事件嘅時間」同「講嘢嗰刻嘅時間」之間嘅關係[註 2]。喺好多語言入便,時間嘅概念唔係由動詞表達,而係由其他詞性嘅字詞(例如時間性質嘅狀語,甚至名詞)表達嘅。

一件事件發生嘅時間,可以想像成一個連續體,分做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主要部份。

用英文做例,英文喺構詞上淨係得過去非過去嘅對比:响廿一世紀初嘅英文入便,一隻動詞如果變過去式就要做詞形變化[e 2],通常係加 -ed(音通常係 /d/)喺尾;而雖然英文有方法表達「件事將來會發生」嘅資訊,但係佢哋並冇任何動詞係「如果係將來會發生,就要做詞形變化」嘅,只係隻動詞要掕 will 呢隻情態動詞喺前面[5];所以講動詞構詞嘅話,英文只有過去非過去之別[4]。例子可以睇睇以下呢啲動詞:

粵譯 過去 現在 未來
drank drink will drink
ate eat will eat
微笑 smiled smile will smile
went go will go

有啲語言處理時態嘅方法可能會同英文嘅好唔同。例如有啲語言有構詞嘅將來式,一隻動詞會有「將來式嘅樣」,唔淨只係加 will(或者類似嘅字詞)喺前面咁簡單。又例如有部份嘅語言會對時間作出更仔細嘅分區,例如可能過去式會分做「久遠過去式」同「冇耐前過去式」,規則係如果講緊嗰件事係超過三日前發生嘅就要用「久遠過去式」,而如果講緊嗰件事係過去三日內(例如之前嗰一日)發生嘅,就要用「冇耐前過去式」[6]

釐清概念[編輯]

内文:文法體

文法體[e 3]係一個同時態好相似嘅概念,成日畀人攞嚟同時態一齊講。一般認為,文法體處理嘅係一件事件嘅「內部時間結構」,可以想像成「喺講嘢所指嘅嗰一刻時間,件事件發生到去邊一點」——件事件係啱啱開始進行到半路會繼續進行定係已經完成[7]。同時態一樣嘅係,文法體都係涉及到一件事件嘅時間特性,常作用喺動詞嗰度[6]。用廿一世紀初嘅粵語做例,粵語起碼有進行式(件事件進行到半路)同埋完成式(件事件已經完結)呢兩種文法體:

進行式:「我著衫。」「我游水。」「我飲茶。」
完成式:「我著衫。」「我游水。」「我飲茶。」

gan2係標示緊「進行中」噉嘅意思,而zo2就係標示緊「已經完成」噉嘅意思[註 3]。喺嚴謹嘅語言學上,文法體同時態係兩個唔同嘅概念。用粵語嚟想像嘅話:

過去 現在 將來
進行式 尋日呢個時間,我食緊飯。 我而家食緊飯。 聽日七點,我應該食緊飯。
完成式 尋日呢個時間,我到咗澳門 我已經到咗澳門。 聽日七點,我應該到咗澳門。

一般人被指成日都撈亂文法體同時態呢兩個概念,又或者係喺用詞上好求其,文法體同時態都一律當咗係時態概念嘅一部份[8][註 4]

語言學家要分析一隻語言點樣表達時間資訊,有陣時會出現爭拗,可能會(例如)有一部份嘅語言學家主張嗰隻語言嘅某啲文法變化雖然畀人稱之為「時態」,但係佢哋睇勻咗一大堆嗰隻語言嘅語句,發覺嗰啲文法變化似係標示緊「一件事件係咪完成咗」多啲,所以查實應該算係文法體至啱。

語言實例[編輯]

睇埋:分析語

漢語[編輯]

睇埋:句尾助詞

喺廿一世紀初,漢語一般畀人話係偏向似分析語[e 4],字詞傾向冇咩構詞變化可言。喺時態方面,多數嘅漢語都畀主流學者當係無時態語言[e 5]——學者睇勻咗好多隻漢語,發覺佢哋大多數都並冇時態,頂攏就係好似粵語噉有文法體嘅現象。無時態語言依然可以表達「件事係咩時候發生嘅」呢方面嘅資訊,最直接嘅做法係加多幾隻字詞落語句度[9]。用粵語做例:想像例句

「我坐喺度食魚生。」

可以變成

「尋日下晝三點,我坐喺度食魚生。」(表達咗過去
「聽日朝早八點,我會坐喺度食魚生。」(表達咗未來[註 5]

——多咗嘅字詞,幫手表達「件事係喺乜嘢時候發生嘅」呢項資訊[10]

亦有部份嘅漢語畀學者話佢哋係有時態(或者至少類似時態嘅嘢)嘅,例子可以睇睇包括上海話在內嘅某啲吳語方言[11],以及係華北內陸地區嘅某啲漢語——包括咗山西晉語以至係陝西嗰頭嘅某啲官話變體[1]

歐洲語言[編輯]

時態呢樣嘢喺歐洲嘅印歐語言[e 6]當中好常見。

首先,廿一世紀初嘅日耳曼語言[e 7](屬印歐語言嘅分枝)有佢哋自己一套時態規律。以英文為例,英文嘅時態唔算複雜,假設唔當文法體(包括進行式同完成式)係時態嘅一部份嘅話,英文喺構詞上得過去非過去兩個時態。英文以外嘅日耳曼語言,冚唪唥都起碼有過去同非過去之別,而且同英文一樣嘅係,佢哋傾向用助動詞或者情態動詞嘅方法嚟處理將來式,例如德文噉,德文都係一種日耳曼語言,佢哋有 werde 呢隻助動詞,喺時態功能上同英文嘅 will 頗為相似,都可以用嚟表示「句嘢講緊嘅事發生喺未來」呢一項資訊[12]。例句[註 6]

Ich esse den Salat .
代名詞 動詞 指定冠詞 名詞
嗰盤 / 嗰啲 沙律
Ich werde den Salat essen .
代名詞 助動詞 指定冠詞 名詞 動詞
會變成 / 將會 嗰盤 / 嗰啲 沙律

第一句係現在,而第二句係將來,表示緊相當於粵語「我將會去食嗰一盤沙律」噉嘅意思。

非日耳曼系嘅歐洲語言好多時都會喺構詞上有埋將來式,即係字詞表示將來式嗰時唔淨只係加個助動詞或者情態動詞咁簡單,而係會做詞形變化嚟表示將來式。包括羅曼語言[e 8](成員有法文意大利文葡文等)以及係蓋爾特語族[e 9]嘅某啲成員(例如愛爾蘭話)都係噉。

其他語言[編輯]

時態並非歐洲語言獨有。以下呢啲非歐洲語言嘅語言,都被認為係有時態嘅:

等等。用日本話做例子。根據廿一世紀初嘅主流分析,日本話好似英文噉,動詞分做過去式同現在式兩種[13][14]。例句:

花子 サラダ 食べます
Hanako wa sarada o tabemasu
代名詞 主題標記 名詞 助詞 動詞
花子(人名) 沙律 食(現在式)
花子 サラダ 食べました
Hanako wa sarada o tabemashita
代名詞 主題標記 名詞 標賓助詞 動詞
花子(人名) 沙律 食(過去式)

喺實際應用上,過去式嗰一句往往會喺最前嗰度加返例如 kinou平假名きのう漢字昨日;意思係琴日噉解)等嘅字詞。除此之外,亦可以睇吓韓國話土耳其話等嘅語言,呢啲語言同日本-琉球語系幾相似[註 8],而且都被指係有時態詞形變化嘅。

東南亞內陸地區(包括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地)嘅語言,一般認為係傾向無時態嘅[15]

睇埋[編輯]

參考[編輯]

註解:

  1. 講緊以語音而非寫法做準:無論過去定現在,去飲茶喺語音上都一樣係 heoi3 jam2 caa4 噉嘅樣。
  2. 亦有部份語言用起時態上嚟唔係以「講嘢嗰刻嘅時間」做對照時間點嘅。對照時間點可能係有異於「講嘢嗰刻」同「語句描述嘅嘢發生嗰刻」嘅第三點。
  3. 中文書面語(文法上建基於普通話)嘅正在(進行中)通常擺喺動詞前面,而(已完成)就傾向擺句子最尾。
  4. 不過文法體同時態亦唔係完全獨立嘅:有學者指,人類傾向預設咗完成式係過去,進行式係現在。
  5. 亦有部份學者主張,話wui3係粵語表示將來式嘅詞形變化。
  6. 留意由下面例句睇得出,德文「將來式」語句嘅語序同英文嘅有啲唔同——英文會將動詞直接掕喺 will 後,而德文就會將動詞(下面例句嗰個)擺去語句最尾。
  7. 呢啲語言都係印歐語言,可以算係英文、德文同法文嘅「遠親」。
  8. 可以睇睇阿爾泰語言語言聯盟嘅概念。

篇文提咗嘅重要詞彙,英文版本如下:

  1. verbal category
  2. inflection
  3. grammatical aspect
  4. analytic language
  5. tenseless language(s)
  6. Indo-European languages
  7. Germanic languages
  8. Romance languages
  9. Celtic languages
  10. Indo-Iranian languages
  11. Afroasiatic languages
  12. Turkic languages
  13. Japonic languages

篇文引用咗以下嘅學術文獻同埋網頁

  1. 1.0 1.1 Arcodia, G. F. (2023). Tense as a Grammatical Category in Sinitic: A Critical Overview. Languages, 8(2), 142,講漢語當中嘅時態,而且唔淨只係包含粵語標準官話
  2. Fabricius-Hansen, Catherine (2006). "Tense". In Brown, E.K.; Anderson, A. (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 ed.). Boston: Elsevier. pp. 566-573.
  3. Tonhauser, Judith (January 2015). "Cross-Linguistic Temporal Reference". Annual Review of Linguistics. 1 (1): 129-154.
  4. 4.0 4.1 tense不列顛百科全書,佢嗰段原文:"Tense, in grammar, a verbal category relating the time of a narrated event to the time of the speech event. In many languages the concept of time is expressed not by the verb but by other parts of speech (temporal adverbials or even nouns, for example)."
    佢仲有講到以下呢段:"In English, however, 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of tense relates to the ontological concept of time in a binary opposition: past versus nonpast."
  5. Huddleston, Rodney; Pullum, Geoffrey K. (15 April 2002).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1,留意 will 可以單獨存在,唔似得 -ed 噉只可以黐落另一隻字詞身上。例對話:
    "Will you marry him?" "I will."
  6. 6.0 6.1 Mithun, M. (2019). Tense and Aspect in Morphology.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7. Comrie, B. (1986). Tense in indirect spee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Penston, Tony (2005). A Concise Grammar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P Publications. p. 17.
  9. Bittner, Maria (2014). Temporality: Universals and Variation. John Wiley & Sons.
  10. Lee, T. M., Pancheva, R., & Zubizarreta, M. L. (2022, December). Genuinely tenseless: encoding time in Cantonese. In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pp. 144-164).
  11. How is Shanghainese different from Cantonese?. www.cantonese.sheik.co.uk
  12. Weber, T. (2023). Tense, Aspect, and Mood in Germanic.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13. Soga, M. (1983). Tense and aspect in modern colloquial Japanese. UBC Press.
  14. Shirai, Y., & Kurono, A. (1998). The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marking in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48(2), 279-244.
  15. Dahl, Östen, and Viveka Velupillai. 2013c. The past tense. In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 Edited by Matthew S. Dryer and Martin Haspelmath. Leipzi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chp. 66.
  16. Sybesma, R. P. (2007). Whether we tense-agree overtly or not. Linguistic Inquiry, 38(3), 580-587.

文獻[編輯]

有志攻讀語言學嘅學生,可以去摷吓以下嘅文獻嚟睇: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