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回退140.112.24.30讨论)做出的1次编辑:未见可靠来源
标签TW 撤销
Qianjiukk9留言 | 贡献
將“飛彈危機”改爲“導彈危機” Wikimedia的條目也是“導彈”而不是“飛彈”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应用程序编辑 Android应用编辑
第67行:
'''冷戰'''({{lang-en|Cold War ,俄語: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國]]為首的-{zh-hans:资本主义阵营; zh-hant:傳統西方列強;}-及其盟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zh-hans:社会主义阵营; zh-hant:[[共產主義]]國家;}-及其盟國([[華沙公約組織|東歐集團]])間长达近半世纪的政治和区域军事對抗。一般来说,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结束于1991年的[[蘇聯解體]]。在[[二戰]]結束後,原先對抗由[[納粹德國|德國]]、[[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和[[日本帝國|日本]]領導的[[軸心國]]的美國和蘇聯随即成為两个争夺世界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制霸权的[[超級大國]]。因美蘇所持的大量[[核武器]]可以為对方帶來[[相互保證毀滅]]的能力,双方未正式开战,因此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冷战时期。
 
在此期间,美苏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对抗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雙方也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间接對抗。此外,美蘇也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內部矛盾([[中蘇交惡]]),以及[[計劃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東歐劇變|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核戰爭、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