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boda | Graniru | BBC Russia | Golosameriki | Facebook

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專訪陳志武(1):談文明的邏輯與中國的文明


騎著電動車的中國女子駛過中國夢的宣傳畫。(2022年6月20日)
騎著電動車的中國女子駛過中國夢的宣傳畫。(2022年6月20日)

現在任教於香港大學的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在過去的20多年的時間裡,在中文世界發表許多文章,陳述和解說他對金融、經濟、社會問題的看法。因為說理透徹又深入淺出,寓教於樂,他的文章獲得了眾多的讀者。不久之前,陳志武出版了一本新書《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展示了他對各國各民族文明和中國文明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考。

專訪陳志武(1):談文明的邏輯與中國的文明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3:59 0:00


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注意力時限不斷縮短,《文明的邏輯》這樣的書可謂反其道行之,力圖引領讀者潛心重新審視人類自遠古以來的歷史,並以這種審視為基礎來理解和展望當今社會面臨的政治、經濟、文化、婚姻等方面的重大問題。

陳志武以其一如既往的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的文筆和敘述給讀者展示了令古人為難的一些涉及天下蒼生的重大問題仍是今人、尤其是當今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以下是陳志武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記錄的第一部分。陳志武表達的是他的個人觀點,不代表美國之音。

緣何要寫如此題旨宏大的一本書

金哲問:陳教授是一個經濟學教授。在人們的印象中,現在的經濟學一般都是關注具體的甚至是細微的經濟問題。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感覺必須寫《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這樣的一本題旨宏大的書?

香港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陳志武 (照片提供:陳志武)
香港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陳志武 (照片提供:陳志武)

陳志武答:其實這個主要的原因還是好奇心吧。到今年我也差不多60了。活了這麼多年,原來一直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社會,跟朋友交往。但幾十年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覺得我們是誰,中國社會和其他的社會到底發生了哪些事,不管是迷信,婚姻,家庭,宗族,宗教,還有國家又是怎麼來的,對於這些話題的興趣就越是增加,越讓我覺得我可以用經濟學、金融學的一些分析工具、分析框架去重新審視。

基於這樣的一種好奇心和興趣,在過去十幾年裡讓我一直準備寫《文明的邏輯》這樣的一本書。

婚姻制度是否即將壽終正寢

問:《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這本書講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實際上,不管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還是遠古東方,人類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跨期(家庭)互助、降低生存風險而構造的,跟愛情並無關係,甚至被認為彼此不兼容。愛情到現代才 ‘征服’ 婚姻、成為婚姻的核心。”

隨著現代文明和社會的發展和婦女的解放,婚姻的跨期互助、降低生存風險的功能和價值降低,以及所謂的愛情的天然的不確定性、易變性或虛幻性,我們是否正在看到婚姻制度走向滅亡?

答:我沒有那麼悲觀。因為人類的婚姻從一開始出現了,當然是跟愛情沒有任何關係的。這一點是跟很多年輕人的看法的會非常的不同。因為年輕人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小說,都是把婚姻非常地浪漫化,覺得像我也好,一些朋友也好,一談到婚姻,談到愛情,就覺得這兩者可以劃等號,兩者是一回事。

但實際上人類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跟愛情沒有任何關係,甚至於中文裡以前都沒有 “愛情” 這個詞,一直到20世紀初才有。愛情這個詞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才進入中文世界。但在最近的幾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出現,人們通過婚姻、通過家庭養兒防老解決生老病死這些風險挑戰的需要越來越減少。

很多的規避風險,實際上就是老病死的那些生活安排,我們今天基本上可以通過市場來解決了。這樣就讓婚姻的定位從原來的基於生活需要,基於避險的需要不得不去結婚,慢慢地轉變成要以感情、以愛情為基礎。很多的朋友就會想到這個一個必然的問題,這就是,既然原來要靠婚姻、靠家庭靠養兒防老解決的生活挑戰、需要,一旦由市場來取而代之以後,那是不是婚姻就從此也要消亡,也沒有必要承擔了原先的需要了?

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今天的人類婚姻的性質和內涵發生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跟我們小的時候或者是中國古代我們熟悉的婚姻是完全不一樣的了。比如說,有一點我不知道有朋友平時注意到沒有,比如說,為什麼以前的女性在找男朋友,找婚姻對象的時候,總喜歡找個子高大的男士來做男朋友做丈夫?

其實,這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要通過結婚進行風險互助,資源共享的這些目的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原來的中國社會跟其他的人類社會一樣暴力很頻繁。所以,很多女性要出去的時候怎麼樣得到安全感呢?如果旁邊的那個男朋友或者丈夫個子又高又大,那麼,有丈夫就可以發揮防衛作用,就是打架的作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各個人類社會以前在暴力非常普遍的背景之下,女人都會想要找個子高大的男人給她提供很強的保護,很強的安全感。

今日與往日婚姻性質已大為不同

但今天,實際上不管是在北京,在長沙,在上海或在哪裡,你不用太多地擔心要跟人去打架,被人欺負了。所以,慢慢地女性對男朋友、對於丈夫的體質方面的要求,對身高和壯實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淡化了。

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你是不是像馬雲那樣,個子不一定很高,又是很瘦,但是你大腦很厲害,這個是蠻重要的。所以這也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人類婚姻的性質、內涵在發生變化。這也包括同性戀婚姻。當然這些主要是還是因為政府在人類婚姻中的介入越來越多。

在中國,一直到一九三幾年以前,中國人的婚約、結婚證書原來沒有蓋公章的,沒有政府介入。像美國和其他的社會也大致上是這樣子。這主要是20世紀社會福利越來越多是政府提供的。你和另外一個人的婚姻關係得到承認,那麼就自然地會得到福利。

在美國有1000多種婚姻權利。這些婚姻權利很多都是由政府來保障的。那麼政府有一個要求,就是你們必須有正式的政府承認的結婚證。否則,它不會給你這1000多種相應的婚姻權利。所以,這也對婚姻性質和內涵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來沒有政府介入,現在人類的婚姻關係都有政府的介入。所以這也大大改變了婚姻的性質。

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石 - 迷信

問:《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這本書有一章是 “迷信與秩序:從康熙帝的災政理解國家的起源”,講的是迷信或曰信仰對一個國家建立和維持政治穩定的重要性。比如,清朝康熙帝篤信天人感應,在北京發生連續地震的時候虔心禱告並警告臣下要以地震為誡,各自檢討自己的過失。顯然,在當今世界,信仰仍是維持各國政治穩定的一支無形的重要力量。你個人認為適合當今中國的信仰應當是什麼?可以如何使人民相信這樣的信仰不是虛幻的?

答: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可能很多的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其他社會的人以前都不去想的一個事實歷史事實就是,人類一直到近代推出民主制度之前,各個社會的統治者,不管是什麼王朝,還是什麼帝國,都是基於迷信來建立統治的合法性的。

康熙皇帝在京師大地震發生後,也就在18世紀後期,他藉助這個機會向全中國人民,全中國的老百姓說:我來可以代表你們去跟天通話,你們有我來代表,相信我,我通過祭天的儀式代表你們向上天去求援,讓上天不用再懲罰我們了;我們得到上天給我們的一些懲罰,因為我們以前可能做事不是做得太好,有一些方面違反了天意;但是我作為天子,我要進行跟它進行重新對話,要向上天保證今後做皇帝也要做得很好。

他以這個方式讓老百姓更加相信,不管是康熙皇帝還是其他的皇帝,他真的是天子,是上天的兒子;我們這些老百姓是沒辦法跟上天對話的,他是可以的。當然,這裡讓我們可以想的一個問題就是,就為什麼我們說,不管是中國還是其他的社會,你比如說瑪雅亞社會,原來帝王都是說,他們是太陽神。瑪雅人一直是最敬仰的是太陽神。他們每一個帝王都是太陽神的兒子。

日本的天皇為什麼叫天皇呢?因為也是天之子。為什麼各個社會都把帝王跟上天的兒子,上帝的兒子聯繫上起來,包括英國英國也會說它的王子或君主都是上帝的?就是因為原來沒有民主投票的規則去選舉。領導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得找到一種虛構的故事給統治帶來合法性。所以,在中國,可以說從夏朝的大禹到商朝的湯武,再到後來的西周周武王也是上天派下來的。

失去神話的中國面臨難題

這些原來的迷信在人類社會中一直是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近代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就不是靠迷信來為統治帶來合法性。(那麼靠的又是什麼呢?)就是鄧小平說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就是只要經濟在發展,人們的收入在增長,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那麼通過業績,通過治理社會的具體業績來得到統治的合法性。這是第二種人類社會經歷過的為找到合法性的一個根本的基礎。

在近代社會當然還第三種,這就我就剛才說的,誰得票最多,那麼你就有統治的合法性。根據很多學者的研究,也大致可以總結成這樣,這就是,人類社會統治的合法性主要是來自3種來源。一個就是神,也就是虛構的迷信故事來為統治找到合法性。第二種就是鄧小平說的,是通過經濟增長的業績來找為統治到合法性。第三種就是民主投票產生的統治合法性。

但在今天的中國,很多方面我們中國人現在不僅僅不信任何正式的宗教,對很多的迷信也是越來越淡化了。所以今天中國很多人抱怨整個社會缺乏誠信,沒有任何的神使我們可以真正地敬畏,這就讓大家不知不覺地把所有的信仰、迷信轉變到錢上面。

但錢這個東西沒有靈魂,沒有感情,也沒有神的這種威力,所以它給社會帶來秩序、規則、文明,奠定基礎的能力實際上是比較差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抱怨今天在中國誠信,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的程度越來越差。

迷信沒有了,宗教信仰又沒有到位,那麼,社會就缺乏某種帶有威懾力的讓人們感到敬畏的那種東西,所以就造成了社會的誠信越來越是我們抱怨的對象。

XS
SM
MD
LG